从“生活禅”到“江湖禅”,听毛厚德讲文旅

2019年7月3日下午,M.A.O.建筑设计&拙旅文化创始人毛厚德先生受邀参加了厦门市规划协会举办的系列论坛文化艺术交流会。

▲ 拈花湾



厦门市规划协会是构筑于规划行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推动厦门城乡规划事业发展,在当地规划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下午15点30分,交流会在厦门市佰翔软件园酒店万维厅正式展开。


▲ 厦门市规划协会系列论坛 海报



活动现场,毛厚德先生回顾了在建筑和文旅行业的从业经历,并围绕《从拈花湾到嵩山小镇及拙之岛的文化思考与商业逻辑》这一主题对建筑和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商业发展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讲解。通过分享拈花湾、嵩山小镇和拙之岛三个典型案例,与现场参会的业内外人士共同探讨了未来文旅产业发展方向。


▲ 论坛现场 


外界人认识毛厚德先生,多是因为他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和产品思维。他是大众眼里的思想家、战略家,也是一个“非定势思维”的推崇者,“合理逻辑”的分析者,“隐在秩序”的洞察者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 毛厚德先生

 

几十年从业生涯中,毛厚德先后主持参与了日本东京迪士尼海主题公园、日本东京品川新干线综合大厦、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杭州西溪一号、昆山花桥游站、深圳天安云谷、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乔家大院等多个建筑设计。


此外,凭借自成体系的“ M.A.O.建筑设计思维 ”和产品思维,毛厚德带领团队多次在建筑和文旅行业取得显著成就,获得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同行的一致认可。

 

此次交流会上,案例围绕区域文旅小镇微文旅城市型文化商业三种项目类别展开分析。


对比传统地产行业,

区域文旅小镇的辐射区域更广,

且必须具备鲜明的跨区域特征和排他性


区域文旅小镇的市场是需要创造的,

涉及到的因素不仅是土地资源,

还包括观念建立和充足的资金储备;


非日常体验氛围的营造是该类型文旅项目的另一特质,

这一点可借助口碑传播的形式提升其价值;


毛厚德指出,

回游率是检验项目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 拈花湾



回顾拈花湾项目,毛厚德强调,因为“生活禅”概念的落地,将这里转变为拥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良资产,进而实现了区域属性的转变。目前拈花湾项目客流量已达300万游客人次,现在的关键性问题还是要回归到文化和体验上。

 

取名源自佛经“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典故的灵山小镇·拈花湾,是M.A.O.团队设计的一个典型中国小镇。早在项目构思阶段,毛厚德就明确它应该是与众不同的。


▲ 拈花湾



规划设计过程中,项目摆脱了传统中国小镇的园林景象和发展模式,从“儒释道”中提炼东方美学核心价值观,从丰富多样的禅文化场景释义里汲取营养,在中国本土原生文化的基础上,最终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生活禅”小镇。

 

毛厚德说,让建筑回归本质,让生活回归本质,让禅回归本质,是他希望通过项目传递给所有人的信息,寻找唯一性和差异性,是对项目最好的理解。拈花湾设计的本质在于,能否将建筑回归到生活本质中,体现它所提倡的一种生活方式。



毛厚德先生把拈花湾项目归纳为以硬件打天下的区域文旅小镇1.0模式,在此基础上,以嵩山小镇为代表的“升级版”项目,则是软件主导的2.0模式。



嵩山小镇“ 江湖禅 ”概念的提出,是一种必然。一方面它切实强调了文化输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结合现代人的“江湖情结”,江湖小镇的设定是从人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是与“我”有关的。它营造出一种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创造了积极现实意义的社会现象。


通过个性十足才华横溢的老板娘形象,与景观、建筑设计巧妙结合,串联出体系化的“江湖禅”概念,以文化引擎解锁生活方式,以交互感应系统实现江湖体验,这就是嵩山小镇的魅力所在。



毛厚德先生说,从1.0模式到2.0模式的升级,是一种新文化生活体系的诞生。区域文旅小镇建设应该是在保证现有主题和文化意蕴的同时,要实现文化与自我的共鸣。



相比区域文旅小镇,微文旅项目的建设显得更为困难。正如毛厚德先生所说,微文旅项目用地面积较小,在辐射区域、运营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 拙之岛

 


上海近郊的拙之岛,借助上海奉贤的历史传说,打造魔都之外万物共生的平行世界,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流行次元文化的结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呈现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反哺。

 

除此之外,开拓城市型文化商业,将文化干细胞注入到现代城市商业建设中,是拙旅文化正在做的事。交流会上,毛厚德指出,城市化进程是集中制造的现象,并非一蹴而就。文化的注入赋予建筑灵魂,也是其区别于传统城市商业的关键。


▲ 论坛现场 

 


一边是毛厚德先生激情而专业的演讲,一边是业内外人士的热切探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有人表示,这是一次受益匪浅的文化艺术交流会。


演讲最后,毛厚德还强调,建筑设计应该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用细节传递文化,用建筑代替言语,将文化从“虚无缥缈的符号”和“抽象复杂的概念”设定里释放出来,演变成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